從困惑到清晰的過程
許多人剛開始建立預算時都覺得複雜又麻煩。一位在台中經營小吃店的老闆娘告訴我,她原本帳目混亂、不知道利潤在哪。開始記帳後3個月,她發現食材成本其實比想像中低,真正吃掉獲利的是人事和瓦斯費。
調整後半年,她的月淨利增加了18%。不是因為生意變好,而是終於看清楚錢的流向。預算規劃的價值就在這裡——讓你從「感覺」進步到「知道」。
我們整理了台灣家庭與個人最關心的預算基礎問題。從記帳方法到儲蓄策略,這裡有你需要的實用答案。不少人以為理財很複雜,其實掌握基本概念後就能輕鬆上手。
這是我遇過最多的困擾。很多人以為記帳就等於理財,但其實記帳只是第一步。真正的關鍵在於分析支出模式並設定明確目標。建議你先連續記帳3個月,然後分類檢視哪些是必要支出、哪些可以調整。2025年台灣平均家庭娛樂支出約佔收入15%,如果你超過這個比例,可能就是改善空間。
我有幾個接案設計師客戶也是這種狀況。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最低收入來規劃固定開支,超出的部分再分配到儲蓄或彈性支出。比如你每月收入在28,000到45,000之間波動,就用28,000規劃房租、保險等必要支出。多出來的錢先存50%,剩下的才能自由運用。這樣至少保證基本生活穩定。
這個美國流行的方法在台灣需要調整。台北、台中的房租壓力比美國大城市還高,硬套50%生活費可能不夠。我建議台灣版改成55/25/20——55%必要支出、25%想要支出、20%儲蓄投資。如果住家裡或房貸已繳清,可以把儲蓄比例提高到30%。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狀況的比例,而不是死守公式。
標準答案是3到6個月生活費,但實際上要看你的工作穩定度。公務員可能3個月就足夠,但自由工作者我會建議至少6個月,最好8個月。以台中生活水準來說,單身大概需要準備12萬到18萬,有家庭的話至少25萬起跳。聽起來很多對吧?可以分階段建立,先設定6萬的初級目標,達成後再往上加。
兩種都有人成功,關鍵是持續性。App的優點是隨時記錄、自動分類、圖表分析方便。但我也有客戶更喜歡寫帳本,因為手寫的過程會讓他們更有感覺。如果你常忘記記帳,App的提醒功能會有幫助;如果你需要儀式感來提醒自己控制支出,帳本可能更適合。試用兩週看看哪種方式你比較容易堅持。
坦白說,會。我看過太多人為了賺2%回饋多刷了20%的錢。信用卡的心理陷阱在於付款不痛,帳單來才後悔。如果你容易衝動消費,建議先用現金或簽帳卡。但如果你能嚴格照預算執行,信用卡確實有好處——設定每月額度提醒,只在規劃好的類別使用,回饋就是真的賺到。重點是先有紀律再談優化。
這沒有標準答案,但我見過最有效的方式是按收入比例分攤。假設一個人月薪50,000、另一個35,000,總收入85,000中各自負擔59%和41%的家庭開支。或者設立共同帳戶,兩人各轉入固定比例薪水處理房貸、生活費,其餘保留個人支配。最重要的是定期溝通,每季坐下來檢視一次,避免累積不滿。
2024到2025年台灣通膨確實影響不小,但這更證明預算的必要性。沒有預算的人只會感覺「錢越來越不夠」,有預算的人能清楚看到哪些項目漲價、該如何調整。比如外食成本上升15%,你可能需要增加在家煮飯的比例。或者發現交通費增加,就考慮改用月票。預算不是限制你的生活,而是幫你更聰明地分配有限資源。
許多人剛開始建立預算時都覺得複雜又麻煩。一位在台中經營小吃店的老闆娘告訴我,她原本帳目混亂、不知道利潤在哪。開始記帳後3個月,她發現食材成本其實比想像中低,真正吃掉獲利的是人事和瓦斯費。
調整後半年,她的月淨利增加了18%。不是因為生意變好,而是終於看清楚錢的流向。預算規劃的價值就在這裡——讓你從「感覺」進步到「知道」。